【寫給編輯人的信19】
編輯所為何事?
───你想成為那類編輯?
親愛的朋友:
很久很久以前,我初入編輯這一行,在某次聚會上,身旁一位從事教育工作者禮貌地詢問我﹕
「請問你在那裡高就啊?」
「我在××出版社上班,我是編輯。」
「噢──,是幫人家出書的。」
我不敢推斷他語氣中有沒有輕蔑之意,但這句話卻跟了我一輩子。
感謝老天爺!去年從職場退休之後,終於可以總結的說:在「幫人家出書」的道路上,我找到立足點、找到自我、找到生存的權利和意義。
一點也不錯,我們就是「幫人家出書」的人。
編輯生涯可以濃縮成上面五個字,也可書寫出一百萬倍的論述文字,仍難盡奧妙,因為即便是鐵則金律,也會隨時空變化而不斷演進。
(所以,對我而言,「老貓學出版」之出現與存在,乃無比重要。)
我很高興能有此機會記下成長歷程中的點點滴滴供同行參考。
一般刻板的印象裡,做編輯的人無時無刻不在覓稿、邀稿、改稿、發排、校對、協寫行銷文稿、連繫作者及印刷廠等等,天天忙得不亦樂乎,似乎編輯生涯就在日而復始中,生產一部部書籍送上書市。光彩是作家的,盈利是老闆的,成就是公司的,──我們呢?只因為從小喜歡閱讀或舞文弄墨而入了編輯行列,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我們在被讚頌為美德的敬業精神裡,從整個產脈中隱失了。
即便如此,我們仍無可救藥地,樂此不疲。
編輯這道門,一旦跨入,不乏可供選擇的發展方向:
你可以以校對為職志,成為校對高手。
一個真正了不起的頂尖校對可非等閒人物,所有引經據典他均知出處,任何艱僻之詞都找得到根源,本身即是一部會走動的活辭書。若沉迷閱讀,只想讀盡天下書的書癡,「校對」是個很貼心的工作。偶爾,還可書寫類似《校對學》《錯別字辨識》等書,甚或籌設提昇國文閱寫能力補習班,普渡學子。
一旦有幸身列「校對達人」*註1,身價將大大不同,甚至成立工作室,承接出版工程中校對之責。
你可以以編書為職志,成為編書高手。
「專業編書」與「一般編書」之間的差距,難以道裏計。前者能化平凡為非凡,提昇書的價值;後者只蕭規曹隨,虛應故事。前信中曾提及陳錦輝先生即是高手中的高手,他曾將一部談行銷的書稿,打散重組,當作者再見到他的著作時,他看到的是一本有了新的書名、翻開目錄見到全新的章節名稱和內容結構,細讀文字卻似曾相識,只是有些文字不見了,有些次序不同了,有的段落、節奏更有音樂感了,甚至有些切下來編成內頁的box或註解。
我為之大開眼界,見識到編輯達人「庖丁解牛」式的神奇技藝。當然囉,再出色的編輯也無力把垃圾變黃金,基本上必須「金玉其中」,而識貨的編輯自會拂拭亂絮,理出著作本來面目。
後來,這位作者根據此書編法,依樣畫葫蘆,繼續寫了數冊,出版之後,部部暢銷,有的還成為專校的教科書。
陳錦輝如今自立門戶,出任顧問並專注出版工程中編書之責──他走的道路,也是編輯發展方向的一種。
常言道,條條大路通羅馬,編輯能走的路,也繁複多樣,端視自己的性向和志趣所在而定。前述例子,即說明一旦充分認識自己,便可刻意發展獨特技藝,也找到生活樂趣。
一旦入了行,每個編輯都該悄悄自問:10年或20年後,究竟要成為那一種編輯?你心目中的典範人物是誰?或是別樹一幟,凝塑新的典型?
假使你非常瞭解身處的社會變遷及因此激發出來的知識渴求,而你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到國外最新出版資訊並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你可能是另一位郝明義(大塊老闆)或吳程遠(遠流總編)──郝明義創造出《EQ》奇蹟,吳程遠掀起《從A到A+》旋風,他們在當年引領風騷,成為出版界爭相報導的代表性人物。
假使你人脈廣闊,當今名家都納於手心,再加上對新崛起的作家和作品具有獨到的鑑賞力,使你永遠取得到你想要的創作──這種才幹非同小可,一定能夠在出版(文化)界獨當一面甚或雄霸一方。有些報紙副刊主編、出版社主編、雜誌主編都是很好的榜樣(他們之所以能身居要職,除了人脈經營的優點之外,必還另具長處),這是一條很傳統而正規的發展之路。
假使你的野心不是一點點,顯然的,遠流的王榮文和城邦的詹宏志都應該是很貼合的偶像(有為者當若是!/彼可取而代之!──你是那一類?)。
要是你事事見解與週遭夥伴相異,經常看出常人忽略的關鍵,恭喜你,因為特立獨行的你,很有機會成為雅言出版社的顏秀娟或寶瓶文化的朱亞君。前者努力證明「單打獨鬥可以做到多大?」;後者的信念直接而坦率﹕把事情搞大。她們所代表的新世代(後浪)精神,令人刮目相看。
做「朱學恆」,也是不錯的選擇。
朱學恆──就是,呃,有點難介紹,可能是個「電玩小子」,到目前為止,已翻譯出版了23種書,最著名的當然是《魔戒三部曲》,迄今已銷售60萬冊,光這部書的版稅收入,即直逼NT2000萬元,嚇人不?!據說,當初他毛遂自薦請求重譯《魔戒》,並自動提出嚴苛條件﹕
──若銷售不到10,000套,分文不取。
這傢夥,真不愧為當代豪邁奇男子。
他做過城邦旗下「奇幻基地」總策劃,擔任「奇幻基金會執行長」。最了不起的是他去年登高一呼,號召網路社群共同努力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程進行中文化(好艱钜的世紀工程),不到1年,從世界各地冒出400多人、擁有不同領域專長的義工*註2,未花1毛錢,認養了全部課程,平時看似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彼此互不相識,卻在朱學恆的理念下凝聚在一塊兒了。
了不起吧!很難學──這世上還真有這種傻子和相信他的傻子呢!
假使你資質平常,卻又有點兒傻氣,反正什麼也算不上,再加上生性木訥、害羞、缺乏自信、口拙……樣樣不如人──很不幸的跟我一樣普通,卻因緣際會入了編輯這一行,未來還有生存機會嗎?
當然有。
你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正振筆直書編輯經驗嗎?
從出版工程作業流程和建制規模進行瞭解,可走的路很多,編輯這一行業,固然可從基本功下工夫而有所發揮,但歸根結柢還是得省視自己性向與志趣所在,努力做你自己。
做為出版編輯,在幫人家出書的基礎上,我們的使命(工作內容)非常單純,用最淺白的話說,即是﹕出書、出好書、出好賣的好書(否則薪水從那裡來?)。
要是光是出書,出自己喜歡的書,太容易了。只要老闆授權,不負盈虧責任的話,即使他有金山銀山,保證讓他徒留英名而逝。所以,業界曾經流傳一句蠻刻薄的「類格言」﹕一個成「名」的老編身後,老闆們屍橫遍野。
的確,出好書不難,可是要出到適合經營的好書,可就難了。
什麼叫「適合經營的好書」?答案無解。因為選書難免摻雜個人的主觀意識或出版政策優先次序設定之後的經營範疇擬訂所引發的爭議。
你認為適合出版的好書,別人不一定認同。譬如,國外得獎作品就牽涉到國情適與不適的問題,書不壞,但一定「好」嗎?成名作家的作品,水準也常參差不齊──人,找對了,書卻可能出壞了。
若是再加上「好賣」(暢銷)的條件要求,立刻明白編輯有多難為。
所以,若你「不幸」做了出版社的編輯,最重要的當然是學好基本功,起碼要熟悉校對、編書、發排等流程掌控和基本人際關係的圓融運作,否則連飯碗也保不住。
而每個細部,都有機會深入而臻於「達人」,成為其中佼佼者;或以此為墊腳石,依個人志趣積極拓展活動版圖並學習承擔公司永續發展的經營使命。
一旦踏上這塊墊板,禍福從此難料,再也回不了頭了。
編輯的道路看似狹窄,其實仍有足夠的空間供人發揮。
前面舉出的樣板人物,都找到了與眾不同的生存理念,並由此發展出獨特的論述,在遼闊的出版界,拓殖出經營空間,將其信仰具體實踐。你,是不是在積累經驗之後,也能找到與眾不同而又有生存利基的、新的出版方向及範疇(一座念玆在玆的巍巍乎「拱橋」!請參閱<關於編輯?>)?
編輯除了實踐工具性的天職之外,更需發展一套屬於自己的目的性論述,少了這份雄心,編輯工作淪落為打工性質,我想,當不是踏入此行的初衷。
我們除了盡心做好幫人出書的工作之外,依然不可忘記打造自己:一方面廣建人脈,經營人脈;一方面要提昇鑑賞能力,當優秀的作家與作品打從眼前經過時,能迅即掌握﹔一方面能開發議題(找到「拱橋」),獨佔議題,成為某個範疇獨享者──若能臻於此境,就非同小可了。
好編輯永遠在尋找可雄據書市的「主導邏輯」(Dominant Logic;借用密西根大學普哈拉教授語)*註3,我們不可能漫無目標隨意出書,總得找到「性相近」的領域經之營之,而隱藏於這些書背後的出版邏輯,才是決定成敗的主因。
你有細心留意尋覓嗎?
在這封信中,提到「編輯」一詞時,多在陳述出版範疇內的作業,實際上尚可粗分「報紙副刊編輯」、「雜誌編輯」。我因成長過程崎嶇不平,經歷較為複雜,常遊走於三種身份之間,但也因此得到各種試煉機會。對我來說,我很清楚是以何種身分發聲,但讀信的人,卻或需多一層思辨。好在所有原理的根源如同老子之「道」,萬變不離其宗,均始於一。
未來,我會和盤托出我的思緒之源──說穿了一點也不稀奇,就一個字﹕
「壹」。
我的信老寫得太長,不合網路閱讀習性,所以,該打住了。
祝福大家健康快樂!
浩正4,21'05
──────────────────────────────────
*註1:隨著電腦教育普及,著、譯文稿均以磁碟交件,「校對」這個行業漸漸融入編書工序環節之中。而「達人」一辭我極為喜愛,原辭可能出自《論語》或《莊子》,但在日本已經演化成特殊指涉的含義。我忘了摘自何處(《數位時代》?)的一段文字,言簡意賅地點出此辭旨趣﹕「……在日文中,達人指的是精通學問的技藝之士;任何行業冠上『達人』,就代表該行業的頂尖高手。只是要成就達人的境界,長時間的堅持不懈,幾乎是必經的修為。……在日本,達人已經是一種意境的象徵,像富士通公司舉辨的日本將棋比賽便叫『達人杯』,達人也是擁有超人、卓越的特殊藝能之人。達人精神更重要的是個人價值的重現……。」從西方觀點看,頗近於深植其文化骨髓的「工匠精神」,這種尊重技藝的風氣,才真正能做到職業無分貴賤的化境。新加坡建國之初,經濟發展局(FDB)慧眼獨具向德國取經,引進德國人引以為傲的「大師(Meister)級工匠」培訓制度,使學校和工廠密切結合並發展成亞洲高級技術人才培育中心,亦可視為「達人精神」的政策落實,新加坡之能有今天高度發展,他們可沒浪費任何時間和機會。但,在追求專、精之餘,切勿忘掉胡適的告誡:「為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台灣最近一窩蜂吹起「達人熱」,達人帽子滿天飛舞,但願別搞砸了它。
*註2:我有個親戚參加了這次活動,成為其中400分之1。
*註3:將管理學大師普哈拉教授倡導的「主導邏輯」理論用在詮釋出版領域(書系)經營上,非常有力。依普氏的看法,不是「產品」決定了成敗,而是「產品背後的邏輯」。回頭省思我策劃的「實用歷史叢書」之所以成功,普氏的理論提供了新的支援。用最簡明的話來闡述:你為什麼選擇某類型的讀物刻意經營,總得「給個說法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