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編輯人的信44

 

無聲的海嘯

──崩解的年代,出版何去何從?

 

「些微的變化一直在影響環境(市場)。當些微的變化開始

慢慢滲透,等到關鍵時點,就會有意料不到的表現。莫布遜

表示:『每一粒穀物雖然毫不起眼,但是聚少成多卻很驚人,

當累積超過臨界點時,原有的系統就會失去平衡。』結果就

如雪崩一樣。」

 

「所謂『學習』,就是觀察周遭事物如何改變而已。」*註1

──華倫.巴菲特Warren E.Buffett美國投資大師)

 

「我們都只知道問題,但是永遠不知道跨過問題、另一邊

是什麼。」*註2

──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前「美國聯準會主席」)

親愛的朋友:

 

剛打開車上的收音機,就傳出新聞播報員報導「高雄書展」的消息,某攤位老闆以略顯焦慮的聲音說﹕

「景氣真差啊!忙了一整天,只做了六百塊錢的生意,連租金都不夠付,」接著,歎口氣說:「有些出版社和書店,恐怕撐不過年底了。」

這些話,聽入耳中,令我脊背陣陣發涼,難道嚴酷的經濟蕭條陰影,已籠罩了文化產業嗎?

 

回到家,撥了幾通電話,問了幾位出版界有影響力的人,他們異口同聲證實了我的聽聞,說:「苦日子要來了。」

問他們可有因應之策,其中有人準備趁勢整頓──該瘦身的瘦身,該重新佈局的佈局。他們雖感憂慮,但心態十分健康,都視這次變局為一次挑戰,並期待藉此更上層樓。

我發覺大家從過去所經歷過的種種磨難之中,終於學會如何面對逆境了。

這回的談話的部份內容,似應追記於此。特別有一位公司領導者的見解,道出了當今出版介面臨的困局以及他尋找解困之道的努力,或許可提供出版界朋友一起思索。

他同意我在網上和大家分享這份記錄,但堅持不肯具名,跟他熟識的人,看完此信,應該猜出他是誰了。

以下是談話始末(當然經過我剪裁過了),話題是從我詢問出版景氣與否開始的。

 

「浩正兄,這次雙重挑戰,是同時發生的。我雖然擔心金融風暴,但目前還不至於讓我致命。一則是我底子厚,經得起煎熬;一則是景氣總有反彈的時候,用不著過於驚慌,反倒是給我機會檢討一下。我要問自己的是,一旦大環境好轉,我準備好如何面對另一波更深層的變化?這才是困擾我的問題。你知道的,表像之下,有比金融風暴更嚴重的大海嘯,正毫無聲息地貼近我們,要是因應無方,肯定在下一場競賽中被一腳踢開。」

我愣住了,他心裡想的會不會也是我心裡想的?

「你寫的關於U時代ubiquitous;喻指「無所不在的網路世界」)的那幾封信*註3,我都讀了,唉,你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出版這行業一旦U化,必然是一條不歸路,什麼都變了樣。真正讓我心煩的,是這件事呀!」

兩年多前,我在書刊中接觸這些資訊時,也為之驚駭莫名。對我而言,這是全然陌生的新事物,我慶幸自己已遠離職場,再也毋需承擔這亙古未見之變所帶來的壓力了。

我很好奇這位在某出版集團身居要職的朋友,他的疑慮是什麽?我趁機向他請,希望能解我之惑,我問道:

「網路興起之後,出版社必然面臨壓力,能說說你的看法嗎?」

「豈止壓力而已,看來已經是出版這行業生死攸關的事了。」

「有這麽嚴重?」

「沒錯,我來告訴你,我擔心什麼。」

我嚇住了,乖乖的閉上嘴。

「我承認一開始低估了網路帶來的改變,以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山人自有妙計應付。沒料到這大海嘯是顛覆性的,一不小心我們被歸入『傳統出版』那一區塊去了。我一生自詡是引領潮流的革命份子,如今居然成了被改革、被取代的一代,你說可恨不可恨?」聽得出他在電話那頭喝了口水,又清了清喉嚨﹕「最近我想了又想,仔細研判整體環境,發覺有些影響已經成形,有些影響一時還不很清楚,我擔心自己成了鍋子裡的靑蛙,被煮熟之前還優哉遊哉地玩得不亦樂乎。」

我不好接腔,靜靜聽著。

「我很瞭解,危機即轉機。這段不景氣,是我們徹底調整體質、迎向社會U化的大好機會,只是我不曉得自己是走得太快或是太慢;走得太慢固然會死,太快了不但浪費資源,萬一走錯方向,更難回頭。」

何謂快?又何謂慢?他憂懼的事,的確與我不同──經營者和純思考者的差異太大,我可以不負成敗責任地信口雌黃,他若不考慮清楚,絕不敢輕舉妄動,因為往往一著錯,即全盤輸,連從頭開始的機會都不再有。

「我在想,我們還剩多少時間?時機可稍縱即逝啊!」他說。

「怎麽說?」我聽不懂。

「你知道嗎?二、三年前若有人告訴我實體報紙會關門,我一定嗤之以鼻,即使會發生,也至少是十年甚或更久以後的事,因為從小看紙製內容的一代還是社會中堅,汲取知識的習慣,可不是能輕易改換的。可是,美國全國性的報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宣佈,將於明年20094月起,停止出版紙質報紙,專注於製作網路內容。為什麽?報紙銷量嚴重下滑,活不下去了嘛!倒是它的網路版的點擊數穩定上升。你看,結論是如此清楚,算不算是『一葉知秋』了。」

何止報紙?雜誌更是如此!

「我想劃一條底線,做為檢查U-出版進展速度的控制點。也就是說,某些現象一旦出現,即在警告我們,到了臨界點,海嘯沖上岸了──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底線?」我等他揭曉答案。

「其實,有兩個很好的觀察指標,可以讓我們知道『底線』近了。」

「哪兩個?」我問。

「這兩個觀察指標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一是科技發明的進展,一是社會整體的進步意識和建設力道。」

「願聞其詳。」我的好奇心被他誘發出來了。

「科技的發明進展,指的是像Kindle這類電子書閱讀器(內容載體)是否正式進入全面替代紙張的階段?社會整體的進步意識和建設力道,則是指社會是否已做好準備,完成無障礙寬頻環境,資訊流通百分百?」

我瞭解他的意思了。他是說,一旦內容載體從紙張進展到閱讀器(可便宜或免費取得),又可隨時、隨地、隨意下載任何內容時,這場無聲的革命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恐怕不是三言兩語講得明白。

「我們目前遇上的困難是,出版社整體銷售額降低,利潤變薄,連新書的發貨都在萎縮。情況越來越嚴重,我要問的是:讀者哪裡去了?」

是啊!讀者哪裡去了?看電視去了?聽廣播去了?上網去了?發生了什麼事,把讀者拐跑了?我想,他應該比我更清楚答案:我們來到U時代的大門,跨進了無所不在的網路世界──U,改造了世界,也必將改造我們。

「假使,我是說『假使』──有一天,所有內容都能在網上搜尋到,我們出版社還有存在的意義嗎?純從這角度看,我們做了一輩子的出版業,真的成了『傳統產業』,若是調適不好,說不準還根本是個夕陽產業。」

電話這一頭的我,不禁暗暗點頭,佩服他自我質疑的勇氣。

「但我不甘心,也不接受。」他的聲音高吭起來:「路,一定在!我要找出來!」

 

其實,大家心裡一片雪亮﹕傳統出版非U化不足以圖未來的發展,可是U化後的傳統出版又是什麼?是解決了一個問題?還是引發更多的問題?

我把我的困惑告訴他。

「一個變化必然帶出更多變化,變化一旦啓動,誰也阻擋不了。不瞞你說,為了因應U出版時代的來臨,我領導一個小組,推演現在與未來可能的變局。」他的語氣充滿信心:「記得當年,社會進展到e時代,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接任美國『奇異公司』董事長大位時,曾要求部屬:『要在所有動詞前面都加上e之後,再進行考量。』例如:e製作eMakee銷售eSalee設計eDesigne採購ePurchase……等。大前研一評論說﹕『因徹底使用新的資訊科技,在威爾許時代,奇異的生產力足足成長了5倍,營業額也增加5倍。』我們呢?是不是該將所有與出版相關的工作,都加上u,再往下思考?

漂亮!我打從心底敬重他的論點。他繼續說道:

「我記得你在信上也說過,資訊科技繼續發展下去,一旦紙本書退出載體市場,而內容生產者(廣義的作家)推陳出新的作品都在網上展示時,我們還能自稱是『出版業』嗎?我想過這個問題,我們確實到了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時刻了我們是誰?未來能以什麽性質或形式存在?還能像現在這樣歸類為『製造業』嗎?明天在哪裡?唉,這是我另一層憂慮。坦白說,我不怪讀者跑了,也不怪書店倒了,需要反省的是我們自己,他們始終在哪裡,只是我們一方面失去魅力,一方面找不著接觸他們的通道了。

「對,你說得對極了,讀者一直在哪兒,用我們不瞭解的方式活躍著,是我們自己昧於情勢的變化,斷了和他們的連繫,一點一點的失去他們。」我的情緒也受到感染,有點激動。

「我就是這個意思,」他進一步分析:「讀者仍需要各類知識滋養,可是他們將從哪裡取得?是不是取得的途徑和方法改變了,所以不需要『紙本書』了?當知識傳播有了新方法和新途徑,而我們卻仍在沿用傳統思維思量、守株待兔似的等候讀者光顧,我們豈能不敗?」

話題漸漸沉重起來,我離開職場太久,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分其勞,解其憂。在這情景下,我只能選擇沉默。

 

「浩正兄,你猜猜看,我正在進行的事是什麼,猜到了,等你來臺北的時候,請你上鼎泰豐吃小籠包。」

嘿,我怎猜得出,他根本沒請客的誠意嘛,我拒絕回答。他看我半晌沒作聲,只好假裝輕咳一下,自己答道﹕

「我們在做最笨的事,從產品源頭開始,把出版的產業鏈(從生產到供應)攤平開來,一項一項檢查。」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我被他搞糊塗了,忍不住問道。

「目的非常單純,希望從產業鏈的解構、重組甚或揚棄過程,找出可著力的新核心能力,找出新的成長引擎而已。」他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拿捏要說的話的分寸﹕「舉例來說吧,我看到有些出版社正在嘗試轉換角色身份,重新定義自己。他們一旦做了抉擇,即表示在產業鏈中找到新的立足點,就像一向走在大家前面的遠流,早已看出出版在未來發展的不可測性,而在15年前投入e化行程,進行瞭解。到了今天,網路U時代來臨,王榮文不動聲色地將公司的發展方向導向『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開發、以及承載內容的閱讀平臺的軟體研究*註4──我要強調的是﹕有些出版社改革的步伐極富戲劇性,它們悄悄地微調,改變事業屬性,將自己變貌。至於未來究竟會長成什麼,沒人能預知。他們走得快,但一定對嗎?產業鏈這麼長,鎖定的發展核心有未來性嗎?我完全不能判斷。可是,我們也不能什麼都不做,光杵在這兒,坐待命運判決。」

我完全理解他的憂心。他的聲音,清晰地從電話那端悠悠地飄來:

「就像印書小鋪建立起服務的核心能力,啓動獨有的成長引擎,使印書小鋪奔馳起來。我之所以檢視產業鏈,也是為了方便將U因素逐項注入,再觀察變化,重啓成長動力。」

「我明白了,總而言之,一切以網路思考為起點。」

「是的,但困擾我們的問題很多,正在理清頭緒,」他顯然跌入深沉的思索中了,沉默了十幾秒鐘之後,才接續說道﹕「最根本的還是定位問題,如何認識自己,清楚地描述未來的面貌,這是領導者的責任。定位正確,產業鏈的剖解才有意義。我很佩服遠流王榮文的前瞻性格,大膽投入內容承載平臺的打造﹔但各有各的長處,我們會將自己的優勢反映在不同層面,譬如說,是否要成為最大、最完備的內容供應者?這是我們最擅長、最有力的優勢,我們也知道,這是進入門檻較低的部份。如何『拉高門檻』?要不要異業結盟?……只要想好了,目標確立之後,再深入佈局,我相信未來的路仍無限寬廣。

他的思慮頗深,再談下去勢必碰觸到敏感問題,還是讓他有所保留吧。其實,他透露的「問題」遠比「答案」重要,他的問題是出版界必須作答的。別以為這些問題離我們尚遠而掉以輕心,等到問題臨門時,就什麼也來不及了。

他所面對的處境,我亦「心有戚戚焉」,所以故意用輕鬆的口吻說﹕「頭緒

太多,剪不斷,理還亂,不如學學宏碁的施振榮先生說的方法﹕『千頭萬緒,找到一個頭就去做了,不要管那些緒。』」

他聽了,大笑道:

「哈哈,光是『頭』,就兩個大了。科技進步太快了,社會U化的時程比想像中更快提前到來,這是舊與新並存的時代,傳統還沒蛻殼,新生命已迫不及待想破繭而出,我們必須同時處理這個矛盾。」

他在總結這回交談了,聲音開始嚴肅起來﹕

「浩正兄,坦白告訴你,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在摸著石頭過河,儘可能想像未來的種種可能,一步一步往前推進。然而,擺在眼前的功課不少﹕例如,怎麼找回讀者?怎麽面對潮湧般的內容創生者?要不要自建網站,控制創生源?……怎麼讓自己成為有盈利的N或有收購價值的n?」

 

以上的談話,不但沒有解惑,反而讓我更為憂心:U時代帶來的變化真有這麽強烈的迫切性嗎?會不會太杞人憂天了?不過,若他所說的哪怕只有30真實性,我們是不是該正視這些訊號,未雨綢繆地預行佈局?

我曾在不久前成立的線上數位雜誌《數字出版在線》*註5,讀到一篇有趣的短文<未來會怎樣?>http://www.epuber.com/?p=35,敘述幾位英國重量級媒體先鋒關於未來的一些看法,他們特別提醒「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而改變閱讀習慣這事可非同小可;他們也討論了「什麼時候人人都能成為出版商?編輯們何去何從?這兩個話題,並認為「出版商將把他們的角色轉換為某種思想的發佈者,而不是某本圖書的發行商,而作者將在這場商業競爭中成為贏家」,也樂觀的宣示「也許再過幾年,出版業將會有一個炫目的未來,但,客戶讀者還是重中之重」。

大家都在「途中」,停、聽、看、行──親愛的朋友,重要的是最後那個字:

祝福大家!

浩正2008/11/13

───────────────────────────────────────────────────

*註1引自巴菲特核心投資法》/羅伯特.海格斯壯Robert G. Hagstrom著/陳人麒譯/商周出版2006/12/18/初版6刷)

*註2引自<專訪葛林斯潘>/吳韻儀採訪整理/《天下雜誌》第3812007/10/9出刋)。

*註3請參閱:<出版2.0(第32

U出版」時代,如何優化競爭力?(第33信)

N競爭優勢在哪兒?(第34信)

新思維.新出路.新未來(第35信)

活化「出版U元素」(第37信)

新契機:「無紙化出版時代」來了!(第38信)

新商業模式:簡析創新出版模式的「印書小舖」(第40信)

<另類出版/再談「印書小舖」的崛起>(第41信)

*註42008/11/10《中國時報》林欣誼的報導:<全球唯一:遠流Koobe把繁體出版變數位了>他寫道:「今年九月,遠流出版宣佈開發出國內第一個具有版權保護機制、也是全球唯一以繁體字為閱讀考量的電子閱讀平臺Koobe SystemKoobe系統可支援電子書、電子雜誌、動畫繪本、影音互動學習課程等四類刊物的發行。目前,Koobe系統已吸引多家出版、科技、補教業者簽訂合作計畫,台灣閱讀型態產生變革,數位前景令人關注。」

*註5根據數位出版線上》(http://www.epuber.com)的自我介紹,它是「彙集中國數位出版領域相關媒體工作者、專家、學者、一線從業人員的行業交流平臺。網站在獨立評論、客觀分析、深入解讀的基礎上對數位出版產業進行引導、普及數位出版概念,宣導新技術及模式發展。數位出版線上採用最新的技術手段讓業界體驗數位出版,從技術、趨勢、運營等各方面指導數位出版實踐,並在行業分析、市場調查、運營診斷方面提供專家組支援。」我鄭重推數位出版線上,請大家不要錯過這傑出的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浩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