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編輯人的信25

 

1與多我的編輯心法2

──迷宮城(老編桌上未被人知的企劃構想2)/編輯的另類觀點

 

親愛的朋友: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在城區一隅或其近郊,設計趣味性的小迷宮取悅市民,供闔家消遣休閒之用。一個迷宮公園是如此,但若同時有一百個大小不等、難易不同的迷宮建築群聚在一起,將給人怎樣的觀感?

這就是「1」與「多」對比意義之所在(在這裡我把「壹」﹝1﹞視為純粹的「數值」,徹底量化了)

親愛的朋友,你不覺得編雜誌和出版書籍時,這番道理也同樣可用?

 

構想中的「迷宮城」,就是提供給缺乏特色的地區和城市,如何跳出框框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新貌,展現吸引力的方案。此信先將編輯之事暫擱一邊,把構思中、迷宮的夢幻世界做個交代,然後再回到本題。

進入實質內容研析之前,先繞個小圈,說個故事。

 

有一本書上如此寫著:

 

「有一片從冰河時期荒蕪至今的沙漠,……在夏天,熱到長程旅行會

使汽車的輪胎融化。人煙稀落,只有賭博在那裡是合法的,但光顧的只

有附近軍校學生,以及偶而前來拍攝西部片的演員。

1945年,出生於美國布魯克林區的流氓『瘋子席格』跳下座車,站

在沙漠的一個路口,突發奇想,決定在這兒建造一座豪華賭場。

世界第一個賭城拉斯維加斯就這樣呱呱墜地。

2000年,內華達洲的稅收,一半來自拉斯維加斯。」*註1

 

這是「賭場結市」的傳奇故事。但一間小賭場變成一百家小賭場,本質上仍然是小賭場──19601970年代,希爾頓Hilton Corporation公司接手整頓,注入更多商業要素,和犯罪集團徹底脫鉤,在許多新投資者共同努力之下,將拉斯維加斯轉型成「家庭主題公園」(儘管有吃角子老虎和賭輪盤),成了老少鹹宜的遊樂去處,築成一個引人入勝的美國大夢。

還有比這說明「1」與「多」之間關連更好的例子?

我們不妨放肆一下想像,在空曠的內陸大西北荒漠地區任意馳騁一番,或許正好見到大片大片人煙稀少的黃土瘠地空在那兒,卻苦缺資金開發,倘若你突發奇想──決定在「南水北調」的大契機下,構築一座世上獨一無二的「迷宮城」,人家會怎樣看待?

把你視為「瘋子席格」抑或「夢想實踐家」?

 

假設「迷宮結市」這個企劃構想真被認可,嚴酷的挑戰才算開始。

在推動工作使命時,我是個「階段論」者──不同工作階段需要不同的思維與決斷。當「企劃構想」還未出現時,構想最重要;有了構想,能否成案當是首要之事;一旦成案,則如何貫徹「執行」、使它落實才是最緊要的。所以,當你有了實踐大夢的機會,如何將它一步步兌現?

第一個橫亙在你眼前的障礙,即是資金何處覓?

企劃案的「大利多」奠基於何處?你靠什麼去說服「資源擁有者」信任你對未來願景的描繪?錢在別人的口袋,你怎麼讓人家掏出來投資可能血本無歸的未來?

我必須誠實的說,太難太難了。

 

現在,親愛的朋友,你的功課來了:

──假如你是「迷宮結市方案」的發想者,會怎麼做?

 

我試著提出一些未必成熟的想法,這些想法並不想引導你「相信」,而是希望因此激發出你的「解決對策」,所以,不論我說得多麼理直氣壯,仍請你保持質疑之心,若是我的論證過於簡略,那就更需要你的真知灼見了。

為了預留給讀友最大的思索空間,我以虛擬(假設)語態,說說我的想法。

 

假使我是「迷宮城」的發想人,我會提出一份企劃案(或是一紙<簡明說帖>),讓有興趣的投資者,用最短的時間來理解企圖心與利益所在。

假使我是構想的執行者,我會想怎麼做到「花最少的錢成就最大事業」?譬如,怎麼取得免費或價廉的土地/怎麼爭取到政府最優惠的政策?

假使我負責推動這個案子,所尋求的合作對象應當放諸四海,努力引進國際資金。要想引入國際資金,必須創造出什麼樣的「致命吸引力」?人家為什麼要來投資?這「致命的吸引力」千萬不要視之為「餌」,全天下的投資者都不是簡單人物,所以給出的是看得見、計算得出的實惠。

假使我在大西北最荒涼的地區取得極大一塊無償使用70年的土地,30年之內免徵任何稅金,而所有基本公共設施全由政府負責建好──只要你來共襄盛舉,共同打造一座世界唯一的「迷宮城」──請問,資本擁有者會不會因此動了心?

假使誘因仍嫌不足,是不是由國家出面保證,並以國家之名結合地方政府,舉辦「世紀迷宮設計大賽」,獎金由國家概括承受,得獎作品可在迷宮城內按圖建造,成為景點。

假使我是地方首長,我會想方設法,提出由簡入繁、由容易到艱險的一百座迷宮設計預留地的規劃藍圖,分年分區逐步開發,最後建成一座世界唯一、且逐年增益的迷宮大城。

假使──,親愛的朋友,假使這個構想引出你的興趣,我誠摯建議,不妨由你完成企劃方案,將它在人世間實現。

 

我們從事「編輯工程」的人,其實也在運作相同的概念。當1(壹)只是純粹的數量概念,一百個1、一千個1、一萬個1、……一千億個1……聚集在一塊兒,那是什麼情景?

記得第一次讀辯證法原理時,立刻被書上所舉「1與多」的例子吸引──用一塊錢不停地、無限制地累積。剛開始計數時,我們很容易說出它的數目,但在積累的過程中,這筆越來越龐大的金錢,在某一時點突然有了新的名稱──資本。這即是辯證法中非常有名的三個基本定律之一:從量變到質變的「質量互變律*註2

在編報紙副刊、雜誌和書籍出版時,我曾經擷取它的精義,融入編輯工程的細節。既然數量的變化會帶來「新生事物」,一旦手握編輯大權,為什麼不玩上一玩?「數大就是美」這句流傳於世的準則,不也間接佐證了此一價值觀?

譬如書系,即是「1」與「多」理論在形式上的實踐。

書系這個出版形式,不管你是贊成或是反對,它已經和台灣出版界血肉相融,再也割棄不了。它的特質即在從單一書籍內容看出「類型的開展」,進而認知我曾再三強調的、書系精神發揚到極致時的「領域的佔有」。

想想看,一本具經世致用價值的《縱橫學讀本/《長短經》白話語譯》孤零零上市,它的生命力當然遠不如納入「實用歷史」大概念下那樣厚實、長遠。從單一的書的存在,躍昇至大概念的統攝,是編輯力的一大進步。

遠流出版的「實用歷史」充份說明書系價值和「1」與「多」理論的完美結合(請參閱前信),可惜後來沒有積極投入資本用力經營,白白浪費掉大好機緣。

 

我在主編「臺灣時報副刊」時,也悄悄將「1」與「多」變身一用。

初接副刊,頗思表現,但這份報紙的主要影響力在南部高雄地區,和首善之地──臺北的兩大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相比,無論在財力或人力方面均難相頡頏,在劣勢條件下,該怎麼出奇制勝?

我一項項列出欠缺競爭力的弱點,最後覺悟到這些弱點恰巧是打造「一新眾人耳目」的優勢所在。

還是舉一、二實例來說明吧。

 

副刊版面上,三不五時總會刊登新詩,通常所用版面不多,愛詩的讀者每每嫌其數量少而版面小,不喜歡新詩的讀者每每嫌其數量多而版面大。在我主持編務的頭一年,特地向總編輯蘇墱基報備,請他向報社當局通融,允許我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以整塊版面推出報紙副刊「有史以來第一份」詩雜誌(刊中刊),這是大報副刊主編不敢做的。在他的支持下,我以「1」年為期,懇託四位詩人,一季一輪出任主編,所有內容均委諸其手,我們編輯只負責後勤支援和稿酬支付。這份詩刊推出之後,當可想像在詩壇贏得的好評──把三不五時選刊的一首首小詩,在月底集中起來,織成十二幅詩繡,你認為誰是贏家?

我又將「壹」量化為「年」,將一年分割成十二個獨立體思考112,根據節慶、社會定期活動並結合文壇秀異之士,陸續運用類似雜誌編輯的「專號」製作,推出各具特色的企劃專題,例如:

.四月四日是台灣的兒童節,我們製作了「童話月」;

.陰曆七七,是「中國情人節」,推出「愛情月」﹔

.「金馬獎」舉行的月份,有了「電影月」﹔

.針對兩大報「小說獎」揭曉,我們早早相應舉辦「挑戰擂臺」,刻意將截止日期延到他們結束之後,在十月底開始密集出擊「小說月」。過程中,果然攔截到一篇他們評審失察的小說作品,後被收入爾雅出版社當年的《年度小說選》(詹宏志主選),大大的揚眉吐氣*註3

除此之外,還有「推理小說月」「科幻月」及籌備中更具野心的類型小說展等等。

1而多、同性質文稿的集中,使所主編的副刊別具一格,將自己的弱點轉化為競爭者無法以相應基礎比較的特色,這固然有取巧的地方,但在資源不足時,倒不失為另類的生存之道。

因為沒有充足的人力,只有分享編輯權,而這結果是以一化十,整個副刊經常有三、五個不同文類的文友在外邀稿,使我們氣勢大盛,再也沒人敢忽視。你說,這由1而多的「弱者生存術」,好用不好用?

 

東拉西扯,從迷宮談到副刊編輯,不外乎繼續闡述「壹」的現實運用,「壹」不是鐵板一塊,它是利刃──用得好,困難迎刃而解;用擰了,事倍功半,只能徒呼負負了。

最後,我想問的是:

「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1』了嗎?它的『多』是什麼?」

浩正9,2805

─────────────────────────────────────

*註1請參閱《乖離與怪利:異端概念創造主流市場》Ryan Mathews著,李芳齡譯,20043月,商智文化出版)

*註2我對辯證原理的理解,主要來自嚴靈峰所著《易簡原理與辯證法》(正中書局,1952年出版),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

*註3那一年,我們入選了兩篇小說,真是開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浩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