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編輯人的信9

創新導向(中)

「電影書方案」舉隅

 

高彥:

 

有個日本人,名叫Yoshi,他非常特別,只有高中畢業的學歷,居然在體制外的補習教育界成為「補教名師」,連續13年名列「頂尖」,年薪高達數千萬日幣。

有一天,他厭倦日日與保守、因襲的教育界打混下去,他毅然放棄一切,去追尋一個屬於自己的、更大的人生舞臺。

他在年輕一代、人手數機的「狂熱手機族」身上,看到機會。

他以日幣10萬元,設立一個「ZAVN」網站,自己執筆,創作了一篇小說《深沉的愛》,描述一個17歲小女孩援交(日語﹕以出賣肉體來交換金錢)的悲傷故事,供手機使用者下載閱讀。

沒想到小小網站一下子湧入2,000萬人次,爭相下載這段淒美的故事。

兩年後,Yoshi自費出版,首刷10萬冊,第二天就被搶購一空。到目前為止,已印行200萬冊以上,也改編成漫畫,從今年元月起,在講談社《少女朋友》雜誌的<別冊>開始連載。原著也改編電影,於二月上映,Yoshi可說名利雙收。

這就是日本「手機小說」誕生的故事。

 

全世界手機市場都非常紅火。

台灣的手機製造大廠紛紛磨拳擦掌,打算到國際市場爭一長短。

英華達公司卻逆向思考,打著本土手機旗幟,以「主題機」策略,將手機結合流行,改造外型設計,提供高附加價值,採取高售價,主打特定消費群,重新定位。

去年四月,推出「媽祖繞境平安紀念機」,反應良好。

今年農曆三月,當大甲鎮瀾宮媽祖出巡繞境時,英華達準備了2,000套「S762大甲媽祖紀念機」進行「過香儀式」。並在外殼加上雷射雕刻媽祖神像,內建媽祖系列鈴聲和媽祖保平安開機動畫,再贈送內含鎮瀾宮靈符的平安香包吊飾等加值服務,於母親節推出,雖然售價偏高,但立即銷售一空。

英業達OKWAP品牌手機,以與眾不同的策略攻城掠地,硬擠下Nokia,在台灣的銷售量勇奪第二名。

上述兩個例子,對一向擁有高理想性的文化工作者而言,恐怕不容易欣然接納──怎麼拿出版跟手機做比較?怎麼將崇高的出版使命,去比擬淺俗的流行事物?像這類矛盾衝突,永遠存在於出版從業人員的內心,不過,從「創新」的角度去理解,它們不失為他山之石,不妨看看別人在競爭激烈的環境裡如何Think Difference,如何在險中求生,不也可從中得到些微啟發?

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他們(包括詹宏志和李光耀等)的創新意識。投身出版產業的編輯工程師,不光是認識作家、發掘作家、出版他們的作品,還得不自外於大社會,並深刻體察時代的呼息與脈動,知道「你的拱橋」在那裡?組成拱橋的石塊在那裡?知音在那裡?如何去經營?編輯不僅僅是稿件整理人,更應該是熱情的理念耕耘者──能舞動大纛,把志同道合者組織起來的人。

以下,所提出的方案也許並不實用、還不夠「異想天開」,好在它們只是為了「拋磚」,希望能激發閱讀此信的你或其他人,另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更佳方案,貢獻給你所服務的公司和滿懷期待的愛書人。

「新蕾」是一家以童書(少年)出版物為主要經營範疇的公司,我們就從這出發,試試「異想天開」能否闢建一塊新天地。

 

【方案1電影書假使每部電影都能製作成一部圖書

台灣在四○~五○年代,由民間創辦的少年雜誌《學友》一枝獨秀,每逢出刊日,書店門口就掛上布旗,告訴大家新的一期上市了。據說每期銷售量達5萬本以上,許多經銷商在它出刊當天,紛紛從全省各地奔來,自動帶著現金在裝訂廠門前漏夜排隊,唯恐拿不到雜誌,它的內容生動活潑,尢其是漫畫部份,名家輩出,備受歡迎。不久,實力相當的《東方少年》加入競爭,《良友》《新學友》……等雜誌也不甘雌伏,使一向平靜的兒童/少年讀物市場,突然熱鬧起來。

當時,漫畫是最受歡迎的部份,台灣漫畫家的創作水準比起隔鄰的日本毫不遜色。可惜,執掌教育大計的「官員」,認為漫畫妨礙了孩童的正常學習,終於下達「先審後刊的行政命令,從此漫畫家的創造力受到扼殺,那一代的漫畫家中止了創作生命。其中繪製<小八爺日記>的羊鳴先生,我曾在20多年後拜訪他,他那時已是臺北市立商業學校的校長,提起往事,不勝欷歔。

漫畫預審制度,斲傷了台灣漫畫工業的興起,導致本土漫畫家停筆,日本漫畫趁虛而入,出版社大量引進,這是當年自以為「為百年教育計」的教育家所始料未及的。他們忽略了漫畫對孩童的影響有好有壞,不可一刀切,現在回頭看日本漫畫爆發式的創意力,讓人嘆為觀止,它結合電玩、卡通、電影以及角色延伸出的授權產品所創造的巨大收益,可被視為國力的象徵之一。

這段回顧和我要提出的「電影書」,有著因果關係,必須先行表述。

七○年代,我成立「長鯨出版社」(曾一度與沈登恩合資),出版計劃之一,即擬定「漫畫版世界文學名著」系列。我從日本購買了《飄》《三劍客》《罪與罰》《基度山恩仇記》《三國演義》……等三十多部作品,以《飄》而言,一套五冊,人物造型和場景完全模擬電影,猶似在紙上演出。

我們費盡心力,把完成稿送呈國立編譯館「漫畫審查小組」,結果拖延數月,遲遲不予批覆,反倒是一些專出怪力亂神漫畫的出版社,送一本准一本。知道內情的朋友暗示我應另闢小徑,我聞之黯然神傷,在當時既無力對抗那種不良風氣,有限的資金亦不容深陷下去,只得把出版社廉價讓售,作一結束。

但,這次挫敗始終掛在心上,無法釋解。

老天垂憐,機會終於來了。

1980722,我接編發行重心在南臺灣的《臺灣時報》<時報副刊>,極思與號稱兩大報的《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的副刊三分天下,當時的資源雖然薄弱,但得到許多文化圈朋友相助,居然也略具氣候。

我很瞭解光是這樣是不夠的,要讓別人感覺到你的存在,一定要有「不一樣」的創新,在新的基礎上獨樹一幟。

我想到了《飄》。

既然《飄》能模擬電影實景繪製,為什麼不能逆向思考──把故事實景一張張拍攝下來,依循漫畫展布的邏輯,再將照片組合成一頁頁連貫的頁面,用不同的形式來說故事?

我很幸運,影視圈一位張姓朋友召集人馬義務相助,我也央請好友顧肇森把他最新作品<流逝>(短篇小說)免費提供為實驗對象,知名演員劉明小姐應邀義務演出,就如此這般,國內報紙副刊上第一次出現的「紙上電影」終於殺青,我們用整個副刊全版連載一週,引起報社內外一片譁然。

幸虧報老闆吳基福先生不但不以為忤,反而親自到小小副刊辦公室,嘉勉有加。他用臺語說﹕

「我今天出門上班之前,太太特別叮嚀,做副刊的那些年輕孩子,真的很勇,敢衝敢變,要多鼓勵呵!──這也是我的感想,請繼續衝!」(大意如此)

這也是我迄今懷念這位含憤逝世多年的老報人吳基福先生的原因之一,他能接受“Strike a balance”且不吝於給予掌聲,如今能有這般大胸襟的報人,已不多見了。

我從這次引發騷動的實驗裡,更堅決相信「電影書」是一條康莊大道。

 

在遠流出版公司工作時,我首次提出這個構想,我仍然以51部的漫畫書《飄》為例說明﹕

1)假設漫畫書每一頁的基本版式,需6張圖片,一冊200頁的圖書,則需1,200張;5冊則需約6,000張。

2)假設《飄》的漫畫本15冊)由6,000張圖片組成,那麼,我們能不能根據漫畫裡模擬電影鏡頭所完成的分鏡構圖,從電影剪取相同畫面重新貼上,然後再嵌入對話,一個新品種就這樣誕生了。

3)正因為《飄》的漫畫本和電影如此相似,恰巧給予我們一次學習機會,找出漫畫書電影書之間的「同」與「異」。

4)用最簡化的說法:兩種內容完全一樣的書(假設前提),一是由漫畫家繪製而成,一是由照片組合而成。

5)假使《飄》的電影版權已經過了保護期,這部電影正好成為實驗對象。

6)假使實驗成功,不但出現新類型,也開發出新讀者群,倘若能申請專利,則成了獨佔領域。

7)新類型將需要新觀念、新製作群、新的工作模式及新組織──例如製作、編導、剪輯、美工特效……等,將是一種全新經驗的累積。

以上種種只是粗略引述,當時並未引起迴響,案子就此擱置下來。

 

事隔多年,電腦軟體功能日新月異,已使得電影書的構想有水到渠成之勢,不再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請想想,假使每一部電影除了在電影院、電視台放映、製成DVD之外,還可多一種「紙本」型態的電影書,這類新產品絕對可以和漫畫書分庭抗禮,各據一方。

依此類推:

金庸原著改編的武俠影集,為什麼不能編輯成紙本電影書?

老舍的《茶館》、魯迅的《阿Q正傳》……等經典名著改編電影,如今為何不能另創新出版型態,而有了新生命?

世上所有電影,其實都孕育著這一顆顆種子,實在不可輕易放棄。

至於電玩遊戲中不朽的經典,如「天堂」、「古墓傳奇」……等,不管它是否曾改編電影,紙本電影書的呈現,不也是版圖的拓展?

我不知道新蕾是否願意進入這個領域一探,不妨先取已是公共財的電影版本著手,可節省不少經費。當然,也可以將早年狄斯耐的經典卡通影片用上述方法重製,像「白雪公主」、「小飛俠」、「木偶奇遇記」、「小人國歷險記」……都可一試。國內的「三毛流浪記」等能否等同處理,就不是我知道的了。

此信後續還有三個方案,將在下信再述。

順便告知新的變化﹕新加坡於暑假過後再去,因事出突然,頗感無奈。

祝你健康快樂,請問候紀社長。

浩正6,1204

 

──────────────────────────────────

台灣漫畫審查制度的終止,應當感謝1985年前後擔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的張武順先生。我目睹整個事情發生的經過,如今知道這段秘辛而又願意說出的人,已絕無僅有,我願意一提,是認為值得記錄一個敢打破樊籠和界線的人。台灣漫畫之能有今日蓬勃發展,張武順居功厥偉,應該還他一個公道。

其一,八O年代初期,他首在大報副刊連載敖幼祥的「烏龍院」,敖幼祥初試啼聲,立即引發四格漫畫狂潮,全國報刊雜誌紛紛開闢漫畫專欄跟進。

其二,他擔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時,把「漫畫」定位為經營核心,任內最值得記載的有三件大事﹕

1.身處戒嚴時期,他勇敢地赴「國立編譯館」和承辦單位力爭,向不合理、又違憲的「漫畫審查制度」說不,拒絕將漫畫送審,終結了這個扼殺創意的制度。

2.不惜成本出版《歡樂漫畫半月刊》,今日許多大老級漫畫家都出身於這本雜誌。

3.蔡志忠的「經典系列」就出自他的手筆,沒有張武順,「蔡志忠旋風」的颳起,

肯定將延後時日。

提一件小趣事,因為張武順身高187公分,所以大家暱稱他為「八七」,他出身交大,精於數字管理,近年他自創郵購公司,也應邀擔任台商在大陸事業的經營顧問。

 

【補記】我們終於得知首篇「華文手機小說」誕生了。據聯合報記者陳宛茜於71報導:大陸作家千夫長也在日前完成以手機簡訊格式寫成《城外》,終於成為華文世界第一位手機原生小說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浩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