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如何提高编辑力》

•一位资深总编的来信II

•出版人的互联网思维实战教科书 

周浩正著+朱策英编/金城出版社出版

 

出版缘起

   我和周先生的缘分,要追溯到2005年前后,那时博达版代在网站连载了他的文章。这些文字令人耳目一新,使我这个“出版素人”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假如没有理念和想法,仅仅凭运气做“畅销书”,无论出版企业或个人,都根本无法持续。

此后,不管在文字里还是面对面时,我都能从先生身上学到诸多东西:

他待人和善,谦谦君子,虚怀若谷。想当年,他曾是台湾出版界响当当的人物,在图书、报纸和杂志领域里都扮演过积极的角色,也曾创造光辉的业绩。我想,假如他退休后在海峡两岸给出版人讲讲课、做做培训,必大受欢迎。但他常常借口自己不擅演讲,处处体现着低调,不以“导师”自居,更愿用文字来传授自己的多年心得。先生曾说:“我是畅销书的绝缘体。讲人脉,我识人有限;谈实力,样样输人……我从不敢以畅销书为标的,即便经手的书畅销了,也纯属偶然。”当然,这种过度的谦卑,也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如果你果真愚蠢地轻忽他的思想,藏在他字里行间里的“大金矿”,你是毫无机会发掘的。所以,他的文字,读一遍往往是不够的!

他做事热心、执着,有担当。即便退休十多年了,他仍对自己为之奋斗30载的出版业依依不舍;即便这一切已与他毫无利益关系,他依然为它的进步而欢喜,为它的困境而忧虑。为此,他通过书信与两岸年轻一代的出版人保持交流,不断为产业建言献策——他的体会、经验和教训都融于文字之中。自2004年至今,他已完成了60余万字。这些书信旁征博引,字字珠玑,视角独特,发人深省。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些文字都是他老人家用手写板一笔一画录入的。这份执着,这份赤诚,这份大公心,我想,华文出版界少有出其右者,当是我们晚辈之楷模。

他思维活跃,在时代的大潮中永不甘落伍。他是一个闲不住、喜创新、拒陈旧的人。先生曾说:“我必须承认,活在新科技颠覆一切、典范移转过程的退休老编,是非常苦恼的,一方面切不断过去的尾巴,仍活在往昔的荣光和阴影中;一方面没工作压力却又空出很多闲暇,阅读成了最佳消遣,每天浸淫于书香与网域,不免比常人多些思虑。”是的,他就是这样紧跟时代——每天阅读量极大,涉猎广泛,对各种动态、时髦事物都保持着无限的好奇心,并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生发成文字以飨读者。他思维的敏捷程度,掌控资讯的能力,让年轻人有时也自愧不如,很难想象他已年过七旬!

……

正是周先生的种种优点,促使我在2008年推出了他的《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一书。读者们的积极反馈与王吉胜社长的支持,让我更加感受到先生文字的价值,激励着我要出版他的后续文字,否则似乎就是我辈的莫大损失。它是一种无言的承诺,也成为我的一种荣幸。如果因我卑微的理想和责任而催生一本书,呈现它应有的价值,似乎不是坏事。

为何由我出版先生第二部作品的缘由,大体如此,毫不复杂。但这个合适的时机,我们一等就是差不多七年。现在,一切终于水到渠成。

面对周先生这部沉甸甸的新著,我需要给各位读友说明几点。

第一,关于书名。“编辑力”,体现了编辑工作在出版产业的龙头地位,因为没有编辑生产力,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对此从不动摇,即便在出版业受新技术冲击的今日。但此书名并非说明读者对象仅局限于编辑人,业界其他人士如营销人员、发行人员甚至整个文创产业也可从中获得启迪。本书要着重强调的是,在眼下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浪潮中,我们应具备一种“全新”的出版思维。

第二,关于署名。周先生当然是本书的真正作者,我忝列编者,不想欺世盗名、借他的光环为自己添彩,而是因为:其一,因谦逊考量,先生开始对出版本书虽有拒绝,但最终还是郑重授权同意。然而,对全书结构的再造和内容的编辑,以及拖延至久,他毫无责任,全应由我来承担,这点必须说明。其二,吸取出版先生前作的教训——避免我辛苦编辑的文字、设计的结构和提炼的要点,被人恣意贩卖或张贴在网络上,署上编者姓名自然有强调版权独有之意。其三,我编辑出版本书,更重要的是想以此向如周先生一样的众多前辈致敬。

第三,关于本书的编辑原则。周先生原本不想把这些文字以纸书的形式出版,因此,我们编辑工作的最大目的,是要把它们以更像纸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对核心内容尽量不做删节,只做标题、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动;尽量不改变作者原意和观点,修剪的只是细枝末节,以便更清晰而简洁;尽量使之体例统一,读来一目了然,更像一本纸书。此外,书中有些文字虽然写作时间较久远,但对当下大陆出版同仁仍有启迪意义,故也尽量保留。总之,本书虽经不才之手编辑,但其实质仍是先生最真实思想的体现。

第四,关于本书的内容和价值。首先,本书不是一部纯技术的教程,如果想借助它来应付职业考试、获得逐步的工作之法,恐怕你很可能就要失望了。因为它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具体做一名编辑,而在于传授编辑人如何思考,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思考。窃以为,一名编辑人最大的竞争力并非学历,也非经验(当然经验很重要),而是如何在实作中不断省思的能力——面对具体局势善思考、想办法的功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者的这种意图十分明显。当然,他还有很多观点,看似杞人忧天,但用意旨在正聋发聩,惊醒那些仍在业界觅食的后辈们。其次,本书可贵的另一点是虽然干货很多,但是没有枯燥的说教,很注重结合实际。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大大小小数百个乃至上千个案例(有些很具体而详细,有些只是一带而过),以便与读者一起学习研究,其中涉及两岸众多业界大佬,如王云五、沈昌文、程三国、王荣文、詹宏志、俞晓群、陈天桥……更如实收录了众多年轻出版人的观点和想法,读来就像聊自己的事情,毫无距离感。

第五,我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本人愚钝,在出版行业蹉跎了多年却毫无建树;认识周先生时间不短,但未悟出他太多的思想真谛,只学会了些许的皮毛,以此混得一份谋生的差事。真应了那句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然而,对先生的很多观点我是有所共鸣的,而体会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无人竞争地带”理论;二是要拒做“素人出版家”。大陆业界时有“新晋精英”动辄把畅销书挂在嘴上,一切以此为念,如果碰巧又做成几本,那就更四处以“专家”自居,前辈的真知灼见全不在话下。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周先生早在20年前就已看透的“素人出版商”(心中毫无理念,只单纯追求畅销书),结果必行之不远。于是,我们会经常看到,这帮人不停地“城头变幻大王旗”,最终也难成一统天下的角色。

最后,各位读友,编辑出版本书,并非标榜我读懂了周先生的所有意思。先生的文字,读一遍往往不够,要多读几遍才好;每读一遍,必会有新收获,至于能领悟、吸收多少,全在自己的造化。与诸君共勉。

朱策英201412

<目录>

代序:常识乎,非常识乎

前言:明天过后,编辑干啥

[上篇  编辑力]

1.出版业的“U元素” 

2.思维、出路和未来

3.寻找新渠道

4.无纸化出版时代

5.自制与他制

6.出版自救新模式

7.另类出版的崛起

8.编辑力的养成

9.图书的企划

10.出版业的未来

11.崩解的年代,出版何去何从

12.成事者和任事者

13.和而不同

14.出版的未来,知道!?

15.“出版革命练习曲

16.纸本书还能活多久

17.经营时间,还是经营机会

18.云世纪活得理直气壮

[下篇  编企力]

1.谷歌力:以Google为师

2.构想力:疯点子的诞生

3.云端力:云计算的出版意义

4.究通力:洞悉

5.发想力:未完成的企划案

6.学习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7.理念力:壹兵法的实践

8.设计力:的整理术

9.凝聚力:化无序为有序

10.平台力:做长尾的头部

11.整合力:组织价值新优势

12.策略力:追求差异化

13.服务力:出版的第一利基

14.架构力:的打造

15.制作力:不从众,不从俗

16.知产力:当知识变成生产要素

17.系脉力:构造独有的生态体系

18.·编辑力: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后记:有开始,就有结束

[附 录]

<附录一> i’Tips:编辑台上的小确幸

附录二 友人与读者评介摘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浩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