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編輯人的信46

 

假如我是出版社的……

 

「和而不同。」*註1

──孔子(《論語》<子路篇>)

 

「僱用比自己優秀的人,放手讓他們去做。」*註2

──朱棣文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部長)

 

親愛的朋友:

 

去年五月底的北京行,因忙於「認識北京」,只接觸到出版界少數菁英,除了前信提到的諸君,還有兩家工作室的負責人:一是「新經典文化」的社長陳明俊先生,一是「湛廬文化」的總編輯韓焱女士。

「博達著作權代理有限公司」http://www.bardonchinese.com的陳嘉賢先生很早就跟我說,北京傑出的出版人和編輯人很多很多,依他幾年觀察下來,其中有兩位代表了北京出版新崛起的一代。相對於諸多大出版集團而言,他們顯得渺小而孱弱,但他們呈現於外的靈活、兇悍與精準,象徵著明日中國出版界不容忽視的民間力量。

我一直牢記嘉賢兄的話。前幾年到北京時,曾先後拜會陳明俊先生兩次,每次都收穫良多﹔而韓焱女士雖未見過面,她的個人網頁,我幾乎天天造訪,也曾利用MSN做過交談。

這回到了北京,終於如願以償。可惜會面時間太過倉促(不敢佔用他們太多時間),只能粗略記下直觀印象。好在網路發達,從明俊兄的「新經典文化」網站http://www.readinglife.com/和韓女士個人的bloghttp://blog.sina.com.cn/hanyan168,讓我對他們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從兩位身上,我似乎尋回台灣六、七十年代出版界風雲乍起、英雄豪傑崢嶸頭角的好時光──從這些新朋友身上,看到剛點亮的生命之熖,淺淺望去,雖如星火一豆,焉知有朝一日不會呈燎原之勢?

「新經典文化」的出版內容,近似台灣「遠流」加「皇冠」的綜合體;而韓焱所經營的文化版圖,則擁有「天下」、「遠見」與「時報」的色彩。北京的程三國先生在一次言談之間,毫不掩飾對陳、韓的肯定和推崇,一再提示我,他們的未來不容忽視。

也許我年歲大了,在年輕人身上觸引出反思自己當年的稚嫩,犯了不少錯誤。這幾位出版新銳,他們的勇氣與識見,在在勾起我對以往出版生涯無窮的感慨和悔恨,可惜人生難以回頭,只能藉著這機會,厚顏省思。

然而,面對中國出版百年一遇的大變身,我不得不說,我由衷地羨慕他們能親身體驗嚴酷的錘煉;當然囉,對我而言,雖時不我予,仍不免意興情動,而生移情之念。有時候,不免會這麼想:若換成自己身處此時此境,會怎麽邁出第一步?

我以「過來人」的身份,試著回應這個問題之前,先請大家回答一個看來跟出版和編輯並不直接相關的命題,問問自己:

「我是『成事者』還是『任事者』?」

 

所謂「成事者」,他善用眾人之智,懂得「得天下英才而用之」,時時刻刻不忘搜羅人才為己用

生於唐朝的趙蕤,在他所撰的《長短經》上說得簡單而清楚﹕

 

「在堯的時代,舜當司徒(掌管刑罰的最高長官)、契當司馬(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

、禹當司空(掌管土木建設的最高長官)、后稷當田疇(掌管土地農業的長官)夔當樂正

掌管音樂的長官、倕當工師掌管工匠的長官、伯夷當秩宗掌管祭祀的長官、臬陶當

理官司法官、益當驅禽掌管打獵一類事務的長官。按具體的辦事能力來說,堯趕

不上他們其中的一個,而堯當了君主,那九人卻都做了他的臣子。

因為堯知道他們各自的長處在哪裡,做什麽事比較適合

堯就在他們事功的基礎上,稱王於天下*註3

 

任何一個成功企業體的領導者,無不具有帝堯的特質,而成其大。劉邦得天下之後,剖析自己之所以能蕩平群雄,歸因於懂得用人,他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鎭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註4

得人者昌──企業的發展與興盛,也不能自外於這一鐵律,「成事者」就是站在組織頂端、統攝全局的人,他最重要的工作即在識人、擇人與用人。遠流的老闆曾跟他親信透露成功的要訣在「能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一語道破經營的奧秘。

 

所謂「任事者」,則善用己智,勇於任事,能獨當一面──此乃張良、蕭何、韓信……是也。他們專精於一,近乎大前研一筆下的「專業者」;在他們所活躍的時代,是那種不畏懼挑戰、「沒有路也要前進,能在荒野中找出路,在沒有路的世界中觀察、判斷,然後帶領組織(團隊)步向坦途」的人*註5

像張良奇謀百出,窺破項羽最脆弱的時刻,不惜棄小信小義,發動決定天下歸屬的「垓下之圍」,這種識見不是常人所能及的,這才是真正的英傑﹔而蕭何能在劉邦敗仗連連時,兵援與糧食仍源源不絕地捐輸前方,才能支撐到勝利來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用兵如神,調動百萬大軍如臂使指,是天生將材。他們無視舊遊戲規則的規範,在競爭中,看透形勢變化,粉碎既存的條條框框,寫下歷史新頁。

 

看了以上「成事者」與「任事者」的粗略分際,若逼問自己是前者或後者,不免落入「或此/或彼」的兩分法陷阱。真實的人和真實的人生,可不是像刀切豆腐這麽簡易。

當我年少時,深信「什麼就是什麽」,黑白分明。後來在李敖主編的《文星雜誌》上讀到一篇談<什麼就是什麽?>的文章,才覺悟到現實世界的樣貌,複雜紛擾,難以截然兩分。讀巴斯卡Blaise Pascal的《沉思錄》讓我徹底甦醒,並將心得整理成<正義是什麽?>*註6,警惕自己保持清醒,因為光是一條子午線便能分割出完全對立的信仰和價值觀,左邊「黑稱白」,右邊「白稱黑」,而它本色很可能「非白非黑」。

後來,何秀煌的《01之間》*註7使我心裡越加清朗,他告訴我真實世界不是「非01」或「非10」,從10有無窮盡的分割,如0.0000000……11,從左極到右極,怎麽可能簡化成01的抉擇?

所以,兩分法雖不失為一種思辨工具,但不免淪於過度簡易的判斷或論述。因此,「你是『成事者』還是『任事者』」的問法,不論答案是AB,在真實世界裡是有欠週延的。

但,問題又來了﹕兩極之間,像磁鐵兩端,仍有「極性」存在。

──近0者,趨0﹔近1者,趨1(兩極性原理)

實際上,平凡的我們,性格上同時具備著「成事者」與「任事者」兩種素質,是個混合體。它們構成的比例,人人不一,有的「成事者」的成份多些,有的「任事者」的成份多些,由01組成每個人獨有的性格。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這兩端性格,常常不由自主地忽隱忽顯地暴露出來,很容易不小心誤讀了自己的傾向。明明是近於「任事者」性格,卻以為是趨於「成事者」;反之亦然。所以,投入職場首要之事,即在從「趨極性」中認識自己,可免去未來不少困擾。

 

十多年前1997,我曾在《天下雜誌》專訪「聯華電子」董事長曹興誠的文章中*註8,讀到他對人才的獨特見解,他的說法更貼近實際情況,有助於落實「成事」與「任事」的具體作為。

他認為在形形色色的工作夥伴中,有善於分析的,每遇問題,必條分縷析,剖解得層次分明,但他卻可能拙於對策建議﹔有人能聆聽各種狀況分析之後,立刻提出因應之道,列出甲、乙、丙、丁……等解決方案,卻怯於或盲於抉擇;有人勇於承擔,能在諸多頭緒中果斷抉擇;有人能將決策貫徹執行,不達目的誓不休。上帝造人,揉揉揑捏中,有些特質多些,有有些特質少些,結果造出各有千秋、互有長短的各色人等,繁美絢爛。成事者即在眾多任事者裡,瞭解他們的特點,將人組織起來,安置於最佳工作崗位,讓他盡其所能。

IT產業裡,曹興誠先生是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人物,業界曾冠以「梟雄」之稱,可見他的兇猛、銳利和霸氣。他是台灣第一個把積體電路產業民營化的人、第一個將「員工分享紅利」制度化的人、第一個鼓勵員工為公司發展、衝出去創業的人。

《天下雜誌》兩位優秀的記者(莊素玉、王志仁),在報導中綜述曹興誠的經營心法,除了要「人盡其材」之外,他認為:「管理很簡單,就是『邏輯』加『常識』。從邏輯分析,將利潤分享員工*註9,最能留住人才、累積專業,並且吸引更多人才進來,所以聯電開風氣之先,發股票紅利給員工,造就了許多30歲的千萬富翁。從常識判斷,曹興誠掌握人性對『成就感』的渴望,鼓勵員工為聯電集團創業。藉由不斷成立新公司,讓部屬出去當總經理,打造新的舞臺。……聯電與各子公司間互相投資持股,讓彼此的地位更穩固。」*註10就這樣,聯電發展出一堆在相關產業鏈裡各領風騷的關係企業(子公司),整合成龎然巨物,躍昇為世界性企業。

先生對人才的看法非常深刻,出版界領導人或許能從中啜嚐其成功的滋味。當記者進一步問他,他跟和他一起創業的工作夥伴怎麼分工?他說﹕「大部份的事都他們在做,我是管管財務、策略和找人才……如果大家都忙得過來,我最好什麼事都不管,如果我忙的話,可能不太好,太忙就不能審時度勢。」親愛的朋友,若將沈公(沈昌文先生)說的,編輯要「瞭解動向」一辭,合在一起理解,不正好點出了何謂「高瞻遠矚」?

先生有段評估人才的話,如今聽來仍擲地有聲:「我常講,幹部(人才)Those who make differences。不能make differences,老實講,不能稱為幹部(人才)。……用人,絕不能憑自己好惡,有的部門主管,底下各種各樣的人都有,這人能幹;要是底下都是一個模子澆出來的,這人也不能用。」*註11不妨想想,帝堯手下都是堯、劉邦手下都像劉邦一樣的痞子,他們還有事功可言嗎?

我非常認同他用人的觀點。但在曹興誠先生身上,我們看到同時混合著「成事」和「任事」,它們的比例是982(或298還是4951(或5149或其他?

顯然的,他的極性或偏於「成事」,但卻又那麼勇於「任事」──這可是非常特殊的性格。

 

花了這麼多篇幅說明「何謂『成事者』與『任事者』」,究竟和「假如我是出版社的……」有何關連?

有的,這是通則。不論你投身何種業種,請先瞭解自己是更接近於「成事者」還是「任事者」的格局?

假使你的性向接近於「成事者」,恭喜你,你有福了。你最主要的工作就在找人,把你想獻身的事業領域裡的人才聚集起來,由他們去開疆闢地,為你打造版圖。你千萬不要太有能力(太自以為是)、太勤快到事必躬親──別忘了,你的事業奠基在「他們事功的基礎上」。

假使你的性向接近於「任事者」,恭喜你,你也有福了,因為你可以在「成事者」完全信任、充分授權下,大展身手。你的夢想因你的專業,終於可以實現了。

但,假使「成事者」與「任事者」錯置了他們的位置,將會如何?

親愛的朋友,打從開始我就招認,這是我厚顏檢討自己的機會,因為我就是負面實例──把自己移動到不適當崗位的人。

扼要的說,我明明是趨近於「任事者」的性格,但在過度自信下,扮演了「成事者」的角色,卻昧於「成事者」的功能是識人、擇人與用人,而我實際上卻做著「任事者」的事。佔著高位的人,一旦自舞其智,不懂得善用人智,焉能不敗?說赤裸一點,應該讓你的工作夥伴高高興興做他最愛做的事(「做他最愛做的事」一辭,當然有條件限制,譬如面對市場的績效評估),而不是做你想做的事。做不到這點,就不是在培育人才,是在蹧蹋人才(唉,從這一點看,我罪孽深重!)

在我後期職場生涯,犯了這致命之錯,辜負了所有愛護、支持我的人。現在當我回想從前,那些熟悉的面龐在腦海浮顯時,心裡盡是愧疚,我虧欠夥伴們太多,而且再也無法使時光倒轉,還他們一個公道。

寫下這些,一是每次憶苦思甜時,常百感交集,於心難安;一是希望為後來者戒!

 

交代完這些,就可以在這基礎上,回答「假如我是出版社的……」的問題了。因為,你既已知道自己是哪類性向的人,未來事業的發展藍圖該怎麼設計,理當胸有成竹。

假如我是出版社的……老闆,呃,我們先來搞清楚,它將會是一家怎樣的出版社?

例如,像台灣的「1人出版社」,老闆是自己,夥計也是自己,而集編輯、行銷……於一身,那麼,這一封信所說的內容,跟你無關,你只需誠實做自己就行了。

倘如你的出版社稍具規模,又採取了積極成長的發展策略,做老闆的就有召募工作夥伴的需要。請注意,根據主事者的性向,出版方向有兩種可能:一是做你想做的﹔一是做他們想做的。若是前者,證明你是喜歡自己玩的「任事者」,我建議你,出版社千萬別讓它膨脹,只需支撐一己理想的少數同好協助便可,因為你需要的是貫徹你意志的執行者﹔若是後者,具有趨近「成事者」性格的話,你最重要的工作即在隨時留意人才、搜羅人才為己用;而所選用的人才,決定了出版社的成敗。在《從AA+*註12一書中,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一再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必須先找到你要的人,他自然會組成獨特的經營團隊,完成他們共同的夢想。

一旦走向規模化的發展之路,出版社即不能自外於企業經營的商業邏輯,像上述曹興誠先生的觀點,對文化工作者而言,就充滿啓發性。我曾在網路上摘錄到史學大師余英時先生的文字(未見出處),我刻意把它錯放在人才搜求和組織運作中理解,居然讓我興起莫名的感動,而且若將曹先生所強調的「在一個良性組織體中,人才多樣化的重要性」的意涵結合起來,使我們有更深刻的體會。他說:

 

西方音樂講的『和諧』harmony就是指不同的音階經過一定的處

才能夠搭配得比較得當,才會有和音的形成。和諧的前提就是承認不同、

尊重不同;只有不同才能和諧,和諧不是保持一致,否則就是強制一律,反

而會造成不和諧。*註13

 

可不是嗎?一種樂器獨奏時,可窮其技巧,讓聆賞者沉醉於中,像郎朗、李雲迪的演出﹔一組樂器合奏時(如交響樂團),多樣的各類樂器與樂器之間經過一定的處理形成的共鳴,是另一種組織與秩序的美,很像規模化出版社內部關係的說明,那是集眾力於「」的藝術形式至高表現,而你是熟知每種樂器、演奏者、場所、聆賞者……,並知道如何去駕馭、協調的指揮家,像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祖賓.Zubin Mehta那樣。總結的說,如何留意週邊各有所長的人才,冶於一爐team,讓他們各自發揮、各擁天地,共生同存,是出版界「成事者」的大考驗。

 

假如有想投身出版大業的人,要我提供意見的話,我會建議他以孔老夫子說過的四個字──和而不同──做為社訓、做為公司治理和公司經營的最高指導原則。

何謂「和」?和者,「和眾」也。

何謂「不同」?不同者,「求異」也。

為什麼急於提出「社訓」?因為我們需要。我記得讀《孫子兵法》時,首篇<始計>,有段很值得三思的話﹕「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也。」我要尋繹的是其中「道」和「令民與上同意」的現代意義。什麼是「道」?有人把「道」解釋成信仰、願景、中心思想、主義、意識形態……,在不同情境有不同解釋,不同解釋延伸出不同的價值觀。在這兒,我把它衍義為樸實的「經營理念」,以此結合同志。換言之,你苦心尋來的人才,必須認同它,在這最高指導原則下,去完成使命。一般人常輕忽「道」與「令民與上同意」的嚴肅性,一個理念分歧的成員所組成的公司,是不可能形成長期戰略目標的。公司的全體成員,若不能經過一定的處理同一經營理念下齊心協力,凝聚戰力,這公司難成氣候。

「和而不同」做為社訓,是充滿進取心、同時兼及內外的公開宣示。它先求「和」,次求「不同」,即含深意,顛倒過來思考,就成一場災難了。

這四字內涵豐富,無論應用在人事管理、編輯方針或行銷原則等方面,都非常實用,此信已太長,先置此不表,以後有機會再述。

總之,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能否建立起競爭的核心能力,即繫於人才的消長,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未來。當年「遠流出版公司」的版圖,就是如此這般建立的(王榮文找到詹宏志,詹宏志組成他的工作團隊,這家公司從此有了不一樣的面貌;而詹宏志籌組「城邦出版集團」的創業模式,更常為後繼的出版人套襲、應用)

 

在這世界,百分百的「成事者」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的性向趨近於「任事者」。所以,「假如我是出版社的……編輯」時,我們想問﹕身處當前出版形勢,編輯該做什麽?能做什麽?

首先,我得承認,我不是適合的解答者。一則我退休太久,職場情況已無法掌握﹔一則書市環境變化太快,過去的經驗已不足以用來解讀眼前的問題。我所能提供的,只能算作建議,真正該怎麽往下走,還得靠自己。

做為稱職的好編輯,請把自己鍛練成「專業者」。依大前研一的釋義,光是做個「專家」,頂多成為某一領域高手(老師傅),而專業人士則必須具有觀察力、構想力、分析力和整合力,更重要的是正確解讀、洞察21世紀經濟的能力(先見力)──找出未來可拓展的領土*註14假如我們接納大前的見解,面對現實進行思考的話,立刻發現危機四伏,因為我們正邁入不熟悉的世界,傳承的經驗髣髴無法解決迎面而來的變化,改造世界的,是一種全新的、正在深化、還未定型的新東西:網路。

無所不在Ubiquitous網路世界,滲透一切,出版界更首當其衝。

內容生產不再掌控於少數人手上,風起雲湧的blog,每天製造天文數字的內容,泛濫於世﹔亞馬遜網路書店推出第二代Kindle2功能強大,可在一分鐘內完成下載,能儲存1,500本以上的電子書;今年開年以來,短短二個半月中,美國又有33家報紙聲請破產,其中部份改發網路報,由於前景未明,預料未來還有更多報紙走上不歸路*註15。顯然的,以紙張作為內容載體的時代正面臨崩解。行銷通路的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實體書店日益萎縮,更多的交易移向網路了。

在這時代背景下,五年或十年內的編輯,會是什麼樣態?

那時候,還需要編輯嗎?若還需要,該怎麽掌握內容來源?在網路脈絡裡(和),你的位置在哪兒(如何不同)

我曾在第323334信觸及這個問題,談到「長尾理論」中Nn的關係:

Nn1n2n3n4n5n6n7n8……n

這個式子的意思是說:「大寫的N,代表了像『亞馬遜和『Google』這類公司及其整體獲利;小寫的n,則代表所聚集的無數商品,它們的銷售記錄,型構了所謂的『98法則』中的長尾。簡單說,N的獲利來自於無數n的貢獻。」

這就是一種競爭優勢。

剛出版的《知識通訊評論》介紹大陸出版近況,從「起點中文網」的成果,證實了這種現象﹕

 

「大陸起步較早的『起點中文網』http://www.qidian.com已成為全球最

大中文網路原創文學平臺,擁有作品22萬部,總字數120億,日增新作三

千多萬字,每日最高PV(頁流覽量)22千萬,其中30%的IP來自海外。

有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當全球性經濟寒流襲來時,並沒有使網上寫

小說的人和網上閱讀的人降溫,相反的,近幾個月來更顯火熱。

這些文學網站一般採取先免費閱讀一段時間,隨後收費。每千字三分錢,

兩分給作者,一分留給網站。別小看這兩分錢,大陸上幾個知名線上閱讀網

站,造就了大批月入上萬甚至上十萬人民幣的高薪寫手,其中『起點中文網』

即產生十個年收入百萬人民幣的作者,近百個收入上十萬的作者,而收入上萬

元的超有一千人。」*註16

 

「起點中文網」是大陸網上遊戲大亨陳天橋先生的事業之一,他創設大水庫N,找到新的凝聚方法,掌握創生源,一勞永逸地解決了網上遊戲新產品來源問題,同時在大眾文學領域搶佔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位置。

親愛的編輯們,你看到「未來可拓展的領土」了?你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除了「專業」,別忘了沈公傳授的智慧:瞭解動向

「瞭解動向」的目的是要駕馭並參與「動向」所指明的機會。我讀《知道》*註17,歸結到最後,「瞭解動向」顯然是沈公開啓機會之門的一把萬能鑰匙,從這角度理解他的一生和他的編輯之道,整個脈絡就貫通了。他能在迷霧籠罩中知道出口在哪兒,在順應時勢的同時,技巧地引領時勢朝向他預期的(正確)目標進發。他「和眾」卻又不露痕跡地「與眾不同」,「和」使他在群體之中悠遊自在,「不同」使他編出來的書刋創新市場。奇怪不?他總是恰如其時地找到新作家,開發出新市場,賺得一桶又一桶金。《知道》中還透露不少在特殊時代背景下高難度的編輯心法,如「引而不發」、「廢物利用」即是,看他如何曲曲折折地從困境突圍,將隱藏內心最深處的理想,像春蠶吐絲般化為實品,每看到這些章節,忍不住雙眼微

既然明白「瞭解動向」的必要性,那麼眼前的「動向」是什麽?該怎麽瞭解?這一課,沒人能給答案,得由你去追根究柢了。

 

然而,「瞭解動向」之後的下一步又是什麼?

剝開外表,回歸根本﹕問問自己是長期利益或短期利益追逐者?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個問法﹕需不需要一個長期策略來經營自己和事業?

我非常欣賞創立亞馬遜Amazon的傑夫.貝佐斯Jeffrey Preston Bezos成功以後,在<年報>裡寫給股東公開信中的話﹕「這一切全都與長期有關Its all about the long term.*註18以我的認知,能恆久發展的公司,長期策略是不可或缺的──對帶著文化理想性的出版社而言,尤其重要。我在沈公的口述自傳中,也讀到類似針對性的觀點:

 

……錢賺多了怎麽辦?你就發展文化事業,用我的語言來講,就是做

長期投資。有人說,搞出版社嘛,要講經濟效益,還要講文化。我是不會講文

化的,我全講經濟效益,無非是短期投資或者長期投資。文化需要長期投資。

你要想有一個品牌,一個文化的形象,短期內是不現實的,所以就需要長期投

資。暢銷書需要做,要有專人來做,但是更需要做長銷書,品牌和文化形象是

從長銷書裡邊出來的。所以我一向主張,編輯部裡要設兩個攤子。*註19

 

如何做出「品牌和文化形象」,當然需要「長期」經營,經營策略的擬訂,必須深思熟慮。詹宏志領導遠流轉型的過程和沈公的講法頗為相似,遠流在應用知識領域賺了錢,宏志立刻深化出版品內容,籌劃了「新橋譯叢」、「西方文化叢書」、「歐洲百科文庫」等書系,分別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主編。這個做法,一方面善盡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填補當時知識真空;一方面提昇出版社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從出版書籍佈局來看,編輯部也有兩個攤子,其中一個是宏志利用外人的智慧,在不幹擾公司內部作業下,使遠流在學界厚植實力,因此擁有難以估算的潛力量(巧實力)。他是知道如何賺錢,更知道如何花錢的專業經理人。

 

接下來,編輯應認知到出版是學習如何經營獨佔或獨大的利基市場,找出遠離競爭的領域切入,另闢蹊徑,讓別人變成跟隨者。我一再舉出詹宏志「大眾心理學全集」企劃案實例,目的即在昭明「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刻,總有人能撥雲見日,果然「栁暗花明又一村」。

之後,還該做些什麽,似乎已不是這封長信能負荷了。

最近這段時間,讀到三篇刊在「數字出版在線」的宏文,非常精彩,借此一角,推薦給大家分享。

一是趙斌先生新作<傳統產業的未來http://www.epuber.com/?p=3120,當年他分析《誠品報告2003》的文章<華文出版的現狀與發展>,寫得鞭辟入裡,放眼台灣,一時還看不到可並駕齊驅的人,我曾推薦給老貓,在他網上刋出。今天又讀到他的大作,依然為之心折,讀友切勿錯過。

一是,聶震寧先生的大作<距離成熟還有長路要走>,討論了出版業與數位出版距離有多遠http://www.epuber.com/?p=2007

一是王亞民先生舊作新刊,他寫於2006年的<電子書來了,傳統出版還能走多久?http://www.epuber.com/?p=1376,仍值得咀嚼。2002年,我和王先生在北京曾有一面之緣,他遠從石家莊驅車前來,匆忙二小時會唔,我急於推銷合作方案,不知竭誠請益,可惜了。此時讀他這篇文章,即可瞭解他所主持的「河北教育出版社」為什麽能在當年脫頴而出了。

接受先驅者思想的薰陶,永不嫌晚

浩正2009/3/9

──────────────────────────────────

*註1語出《論語》<子路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在這兒摘取「和而不同」四字,非用於辨識君子或小人,而是直探字義,應用於經營理念的闡發。

*註22008/12/12《聯合報》第一版新聞內容。

*註3見《縱橫學讀本/《長短經》白話版/趙蕤著/葛景春譯(遠流出版/2002/3/1初版16刷),p.6。趙蕤,唐朝梓州鄞縣人,博學韜鈐,任俠有氣,長於經世,一說是詩聖李白的老師。

*註4見《史記》<高祖本紀第八>/司馬遷撰(明倫出版/1972/元月初版),p.381

*註5《專業》/大前研一著/呂美女譯(天下文化出版/2006/3/20初版),p.54

*註6《沉思錄》/Blaise Pascal/孟祥森譯(水牛出版/1960/9/20初版),幫助我打開心眼,開始一點一滴學習如何獨立思考。我已將讀後心得<正義是什麽?>置於「附錄七」(請見p.294,大家或可看到蒼白的魂靈,為心智的成長,走得如此步履蹣跚。

*註701之間》/何秀煌著(水牛出版/1982初版),此書因出借朋友未還,而今只能憑殘留記憶略述一二。在當年,他另一本《記號學導論》則是我用來自修的書,可惜我程度差,勉強讀了半部,之後就沒有能力深入下去了。何教授是位傑出學者,曾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著述甚豐。他的散文,風格獨具,令人著迷。現已退休,回宜蘭靜享田園生活。

*註8參閱《天下雜誌》第1971997/10/1出刋)封面故事「曹興誠力拚半導體霸主」<曹興誠的核心經營哲學:不容公司變私器>(文/莊素玉王志仁),p.6474。坊間,關於曹先生的報導極多,《天下雜誌》曾有相似內容刊於另期,可惜已找不到了,只留下不完整的記憶,綜述如正文所記。台灣出版界經營理念和曹相似的開創者,惟詹宏志一人。

*註9分享的觀念,自古即有,特別在打天下的階段。請參閱《楚漢雙雄爭霸史》(司馬遼太郎著/鍾憲譯/遠流出版/1992/5/16三刷,p.一~十)中,陳文德所寫的導讀<猛獅、智狐爭霸戰>。陳文德認為,劉邦問群臣的話:「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世人都以劉邦自稱「得三傑之助」做為正解,但依文德兄見解,劉邦一生誑言,不說實話,反倒是當時長隨劉邦的高起和王陵兩人的回答,點破了真相──因為劉邦懂得分享。根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起、王陵回答劉邦的問話,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而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者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這段史實可供玩味之處甚多,陳文德著墨頗深,他的分析可讓我們對握有權力者的內心世界,有更多領會。而曹先生這段話用來解釋劉邦之能得天下,本應如此

*註10同註8,p.5362。詹宏志早期打造「城邦出版集團」的理念,庶乎近之。

*註11同註8。曹興誠對人才的看法,有兩點我特別有感覺:一是論及決策,他強調膽和識的重要,有時候,膽比識還重要。一是他注重實效,他認為「人才不是用看的,而是要用績效來表現的,更不是靠嘴巴講的」。坦白說,我見過很會說或很會寫的所謂高手,每次聽其言、讀其文,讓一些經營者為之著迷,爭相想攬為己用。等到他挑起重擔、獨當一面時,所交出的成果卻平庸之至。曹先生的這些話,區別了人才的各種面相以及運用人才時,如何「適材適所」。

*註12《從AA+/柯林斯Jim Collins/齊若蘭譯/(遠流出版/2002/9/1初版)

*註13信成之後,網友陳筱宛告知,信中摘錄余英時先生的文字,出自《鳳凰週刊》2006年第241期專訪余先生的片段。請參閱目錄http://blog.ce.cn/html/85/101985-2673.html及專訪文章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9&ID=26192&page=7

*註14同註5,p.57

*註152009/2/25《聯合報》AA2版美聯社223電。

*註16見2009/3/1出刊的《知識通訊評論》洛穀手記<作家何其多>,p.5053

*註17《知道》/沈昌文口述/張冠生整理(花城出版社/2008/5/2次印刷),p.163自稱「喜歡講怪話」的沈公,在《知道》的篇章裡,道出不少「訣竅」,請年輕朋友細嚐慢嚼,其中自有黃金屋。

*註18《數位時代》第1752008/12月出版)封面故事「完全解讀Amazon.com零售帝國」<貝佐斯用堅持打造亞馬遜奇蹟>,p.116。他堅持建立地表上最大書店、最大零售商的夢想p.112,不到14年,如願以償。

*註19同註17,p.1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浩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